资料图片:学生扫墓 来源:中新社
“你到百度的搜索引擎上键入‘激情扫墓’,看一下。”昨天(4日),浙大校友、浙江省绿色环保协会成员忻皓给记者打来电话。结果,记者一试,吓了一跳。253000多条相关信息,讨论的大多是本报在4月2日刊出的《浙大学生激情扫墓引人关注》一稿中大学生在马寅初墓前表演话剧的话题。超过50家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转载了这条消息。浙大学生“话剧扫墓”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谁来凭吊杭州130多处名人墓? 在某网站一档《2007年清明节,破陋俗文明共祭》的专题中,有人给予了
浙江大学学生的激情扫墓很高的评价:
“感谢那些激情扫墓的大学生,让我们都有了一次审视自己的机会。
名人为我们做了许多,我们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
在墓前演话剧,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浙大学生的激情扫墓固然是一种创意,却给我们提出一个严峻的事实:名人之墓谁来扫?
那些曾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名人,他们除了留在历史书上,在现实中还是有一块墓地的。可当后人在尽情享受着他们的成果时,却早已忘记了他们现在在哪里。
找不到名人之墓,让我们挺尴尬。像马寅初的墓,让大学生整整花了两个小时才找到,它躲在一堆偏僻的山坡墓群中。
名人之墓为何没有被挖掘?可能与旅游有关。大凡促进旅游的都会被挖掘,可在国人的固有思维里,一般人很少会去看名人的坟墓。因缺乏旅游经济增长点的动力,名人之墓也就无人去解读了,久而久之,也就无人知晓。
清时节就要到了,有关部门不妨修整名人之墓,让他们成为爱国教育的载体;家长也应该改变一些旧的观念,带孩子去名人之墓地凭吊,这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好时机。”
在浙江大学学生提供的材料中,目前由杭州民间墓地搜寻者收集的名人墓地已达130多处,其中有些已由政府修复,而另一些仍鲜为人知,乏人凭吊。
杭州老牌寻墓人、杭州历史学会理事、杭州古都研究会理事成员丁云川几十年来为杭州寻找了三四十处几近消亡的名人墓地。说起名人墓,老先生有一肚子感慨,目前杭州广为人知的名人墓不过十多处。他说:“杭州的名人墓其实很多,是很丰富的文化遗产,可惜,上世纪60年代很多名人墓地都遭到了破坏。而许多名人墓如果没有人发掘、保护,可能就会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渐渐消亡。秋瑾墓、吴昌硕墓、于谦墓、潘天寿墓、林启墓、胡雪岩墓、沈括墓……甚至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墓,都是一些民间历史文化研究者千辛万苦搜寻而来。”
“就拿寻找宋代科学家沈括的墓地来说,沈括的故事连小学课本里都有,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葬在杭州。当年我在余杭安溪太平山寻找他的墓,他的墓混在一片白森森的墓群里,找得我都有些害怕。等我找到时,已经相当破败……”丁云川说,“如今经过呼吁,政府已经将沈括墓修复。现在,欧美、日本的科学家常常去墓前凭吊。”
资料图片 赵星/制图 来源:今日早报
话剧扫墓真的太“激情”了吗? 有人赞赏,当然也不乏有反对的声音。在网络上,也有不少网民认为浙大学生“激情扫墓”是对名人墓的一种“骚扰”:
“如果这些大学生们的确是为扫墓而来的,我想他们与其在墓碑前表演话剧,倒不如像大多数扫墓一样,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些纸钱来得真切和实在。至于表演以马寅初生前经历为体裁的话剧来唤起公众对于先哲的记忆,还是搬到舞台上去吧。
墓地是安闲静谧的地方,是供先人安息和后人纪念的处所,对先人的纪念绝不应仅表现在形式上,不管在墓碑前摆放各种奢侈贡品,烧香鞠躬也好,还是仅仅前来探视一番,给墓地除除草,培培土,从本质上讲都只是一种怀念。”
这样的反对声一出,就遭到了许多网友的反驳,“难道那些为了表示敬孝道,在墓前烧纸钱、放鞭炮、甚至烧纸质的‘别墅’、‘二奶’,才叫‘真切’而‘实在’?”
浙江大学博士生徐超炯认为,浙江大学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可惜,他们在学生的心中“有印象、没影响”。“同学们只知道学校出过这么个人,但对他们的事迹、对他们可借鉴的一些经验却知之甚少。”
“在这次扫墓之前,我们查阅了上万字的相关材料,这本身就是一个对故人的学习过程,也是缅怀他们的最好方式。”浙大博士生吴佑波说,许多同学在这次扫墓归来后,连忙去查阅这些已故师长更多的事迹和生平,希望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老牌寻墓人支持大学生“激情扫墓” 对于浙江大学学生的“激情扫墓”,丁云川认为,这很有意义。“对于名人,我们需要纪念的,就是他们最精华的东西。”
“现在一些讲究物质生活的女孩子,或许只要稍微花点心思去了解一下秋瑾,就会羞愧吧?”他说,秋瑾的丈夫当年是湖南湘潭的首富,依照如今“傍大款”的价值观,她早该衣食无忧、相夫教子,可是她却依然为了选择了革命理想、选择了牺牲。
他认为,许多人都曾从秋瑾的墓前走过,但真正关注鉴湖女侠,从她身上有所得的人却太少了。相比之下,浙江大学学生在马寅初墓前的话剧表演虽然激进,但起码是对马老精神的领会吸收,对精神是一种提升。
丁云川表示,他在16岁时亲自拜访过当时是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的马一浮,马先生的一句话影响了他一生:“杭州是个文化古城,地上地下的东西是很多的,只要你留心,就会有所发现。”丁云川说,正如马一浮老先生所说,其实杭州的名人墓也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只要留心,就会有所发现。”
浙江省青联委员、浙江大学团委副书记阮俊华老师是本次祭扫名人墓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他表示:“祭扫名人墓的意义就在于让广大青年学子能感怀故师先贤,感受他们的风采,纪念他们的成就,从而激励大学生成才成长。现在的学生需要去感悟、思考一些事情,而先贤身上的大家之风很值得我们学子们去瞻仰感怀。”
在问到用何种形式祭奠名人比较合适时,阮俊华老师:“年轻人是充满激情和富有创意的一代,学生的激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祭奠形式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要有满怀对故师先贤的尊敬之心。”(实习生金慧记者 杨影/文)